欢迎来到虚拟商品-全球最大商品集散地免费注册销售产品
登录   |    免费注册   |   

虚拟商品-全球最大商品集散地免费注册销售产品

热门搜索: 点卡   教程   源码   
商家入驻

浆细胞型Castleman病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报告及分析

  • 时间:2025-01-29 10:06:46 作者: admin 阅读:72
浆细胞型Castleman病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并文献复习
抽象的
Castleman 病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或血管滤泡淋巴结增生,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临床病理学疾病,属于淋巴增生性疾病家族。伴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 Castleman 病并不常见,诊断起来往往非常困难,很容易与呼吸系统疾病混淆,妨碍正确的诊断和治疗。介绍此类罕见病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,扩大他们的诊断视野,以便进行适当的治疗。
患者为69岁男性,因右胸痛6个月,伴有咳嗽、咳痰、发热等症状入院。实验室检查发现免疫球蛋白G和C反应蛋白升高,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白细胞介素6正常。CT扫描发现支气管壁弥漫性增厚,斑块状气体滞留区符合小气道疾病。肺功能检查示小气道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,弥散能力中度下降。右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符合浆细胞型Castleman病。根据以上检查,患者最终诊断为浆细胞型Castleman病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。手术后给予免疫抑制药物治疗,随访11个月,目前患者病情稳定,无复发。
Castleman 病是一种少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,症状多样。目前对 Castleman 病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多基于经验或既往病例报道,尚无标准治疗方法。本文报道一例罕见的 Castleman 病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病例,患者手术后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,随访 11 个月未复发,希望借此加深和拓展我们对该病的认识。
介绍
Castleman 病 (CD) 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,由 Benjamin Castleman 于 1956 年首次描述[1,2]。根据淋巴结受累区域,CD 可分为单中心 Castleman 病 (UCD) 和多中心 Castleman 病 (MCD)。其组织病理学可分为透明血管型 CD (HV-CD)、浆细胞型 CD (PC-CD) 和混合型 CD[3]。CD 的发病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[4]。尽管有关 CD 的报道越来越多,但该病仍然难以诊断,尤其是当其伴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(BO) 时。BO 是 Castleman 病的一种罕见且不祥的并发症。目前,该病尚无标准治疗方法,死亡率高。为控制 BO 的进展,应在肿瘤切除后给予有效的辅助治疗,如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物。我们报告了一例伴有 BO 的 PC-CD 病例,该病例出现呼吸系统表现,最初诊断为肺部感染。
病例介绍
患者为浙江省衢州市人,69岁,男性,农民。2022年3月出现持续性胸痛,继而间歇性咳嗽、咳痰、发热。2022年9月,患者因胸痛、咳嗽加重,并伴有37.8℃低热就诊呼吸科。病史显示,患者患类风湿关节炎10年,2015年起开始服用雷公藤多苷(20毫克,每日三次)和泼尼松(10毫克,每日)治疗。雷公藤多苷是一种传统中药,具有抗炎、抑制细胞免疫的功效。然而,2022年8月,由于担心泼尼松可能产生的副作用,患者自行停用。体格检查:双肺呼吸音粗,可闻及湿啰音,双下肢轻度水肿,右腋窝可触及淋巴结,无压痛,其他部位未受累,腹部平坦,无脏器肿大。初始血液检查显示轻度贫血,血红蛋白浓度低(98 g/L,参考范围 130–175 g/L),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(7.2%,参考范围 0.5–5%)。其他血常规指标如白细胞(5.3 × 109/L,参考范围 4-10 × 109/L)、中性粒细胞比例(56.2%,参考范围 50-70%)、淋巴细胞比例(29.1%,参考范围 20-40%)、血小板计数(226 × 109/L,参考范围 100-300 × 109/L)均正常。 C反应蛋白(58.2 mg/L,参考范围0-5 mg/L)、类风湿因子(437.2 IU/mL,参考范围1-30 IU/mL)、免疫球蛋白G(IgG)(30.71 g/L,参考范围8-18 g/L)和红细胞沉降率(47 mm每小时,参考范围< 15 mm每小时)升高,而总蛋白(56.5 g/L,参考范围60-83 g/L)、白蛋白(29.2 g/L,参考范围35-53 g/L)和血糖(3.67 mmol/L,参考范围3.9-6.1 mmol/L)较低。血清肿瘤标志物、凝血功能、肾功能、甲状腺功能、IL-6均正常,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(抗-HIV)阴性。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(CT)扫描显示支气管壁弥漫性增厚及斑块状气体滞留区域,符合小气道疾病(图1a、b)。全身淋巴结彩超显示右腋窝淋巴结肿大(1.9 cm×1.3 cm)。肺功能检查显示轻度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(FEV1%:75.5,MEF25%:40.2,MEF50%:35.3,MEF75%:58.9),弥散能力中度下降。患者最初给予抗生素治疗,但由于症状无改善,故行淋巴结活检以检查其他鉴别诊断。右腋窝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,浆细胞增生(图2a、b),免疫组化染色示浆细胞克隆性增生,表现为:Ki-67(生发中心,+)、λ(+)、κ(+)、cyclin D1(-)、CD138(浆细胞,+)(图2c)、CD23及CD21[滤泡树突状细胞(FDC),+]、Bcl-2(区域,+)、Bcl-6及CD10(生发中心,+)、CD79a及CD20(B细胞,+)、CD5及CD3(T细胞,+)。
图 1
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轴向图像;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斑块状空气滞留区域(*),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弥漫性支气管壁增厚,伴有支气管扩张(黑色箭头)、局部肺气肿(白色箭头)和叶间隔增厚;这些发现符合闭塞性细支气管炎,未观察到细支气管炎闭塞的另一个典型征象,即马赛克灌注模式
图 2
淋巴结活检显示浆细胞型 Castleman 病的特征;a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[箭头;苏木精和伊红 (H&E) 染色],b 大量浆细胞增生 (箭头;H&E 染色),c 浆细胞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:CD138
最终患者被诊断为浆细胞型CD,伴有BO。在成功实施手术切除右腋窝肿大淋巴结后,医生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,但患者因担心其副作用而拒绝,故术后给予免疫抑制药物雷公藤多苷(20 mg 3次/d)和来氟米特(20 mg/d),目前无症状,继续服用。术后6个月行支气管镜检查,未见异常。目前随访11个月,肺功能检查示轻度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(FEV1%:75.9,MEF25%:61.2,MEF50%:31.6,MEF75%:53.7),弥散能力正常。血液检查结果显示:C 反应蛋白(5.7 毫克/升,参考范围 0-5 毫克/升)、红细胞沉降率(8.6 毫米/小时,参考范围 < 15 毫米/小时)、IgG(15.62 克/升,参考范围 8-18 克/升)和 IL-6(0.97 皮克/毫升,参考范围 0-11.09 皮克/毫升)。类风湿因子未检测。患者仍在随访中,生活质量良好。
讨论
Castleman 病的病因尚不明确。UCD 可能由肿瘤基质细胞克隆性增生和获得性基因突变引起,最可能的细胞来源是滤泡树突状细胞[5,6]。MCD 源于多种综合因素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和细胞因子过度增加,如 IL-6、人类疱疹病毒 8 型 (HHV-8)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(HIV)[7]。约 70% 的 UCD 病理类型为透明血管型,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淋巴滤泡弥漫性增生,微小血管扩张[8,9]。在 MCD 中,PC-CD 和混合型 CD 较多见,HV-CD 约占 20%[10]。 CD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与其他免疫疾病和肿瘤疾病非常相似,导致诊断困难、发病率被低估、误诊率较高[11,12]。
Castleman 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,如副肿瘤性天疱疮 (PNP)、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(BO)、肾脏损害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(ITP) 等[13,14]。其中,BO 和 PNP 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[14,15],其中 UCD 最为常见。
闭塞性细支气管炎(BO)是一种由细支气管炎性损伤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性肺部疾病,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持续性咳嗽、喘息、呼吸困难[16]。相关研究显示,合并BO的CD病死率为48%~85%,中位总生存期为3年[17]。在这些患者的支气管活检标本中,可见IgG和补体线性沉积于支气管上皮细胞胞间隙和基底膜区域,提示BO的病理生理可能与CD肿瘤细胞产生的上皮自身抗体有关[18]。此外,其他免疫损伤机制也参与了CD所致BO的发病过程,例如CD8+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可能起重要作用。Sanoet al. [19] 报道了确诊为CD并伴有BO的患者尸检结果,发现病变支气管壁内浸润的炎症细胞多为CD8+T淋巴细胞。目前,关于CD致BO的病因研究较少,局限于患者活检及尸检结果,尚不清楚哪些细胞或细​​胞因子在BO的病因中起主导作用,但我们怀疑其与CD引起的自身免疫紊乱密不可分。
这里描述的患者入院时出现提示肺炎的症状,首次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。通过一系列检查发现了伴有BO的CD,并手术切除了肿瘤。手术后,患者的症状得到部分缓解,现在完全能够自理。患者出院后大约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,以监测实验室检查和肺功能。伴有BO的CD的预后通常很差,即使在手术切除肿瘤后也是如此,并且也很难阻止BO的进展。在本例中,在诊断为CD之前长期口服雷公藤多苷和泼尼松并不能抑制BO的发生,但可能延缓了进展。患者被指示在手术后继续服用糖皮质激素,但他拒绝了,因为他担心其可能的副作用。因此,术后给予免疫抑制药物,并在出院后定期随访。目前,患者无症状,仍在追踪观察中。
CD 是一种罕见病,尤其是伴有 BO 的疾病。据我们所知,目前仅报道了 6 例。Hassa 等 [20] 报道了两例患者,他们在手术后接受了免疫球蛋白、利妥昔单抗、氟替卡松、阿奇霉素和孟鲁司特治疗。经过 11 个月的随访,其中一名患者症状缓解。Wenhui 等 [21] 描述了两例患者,他们在手术后接受了类固醇、沙利度胺和免疫抑制剂治疗。一名患者在随访 2 年后病情进展,另一名患者在随访 5 年后病情进展。两人最终都接受了肺移植,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。Koichi 等 [22] 报道了一名患者,他在手术后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,在随访 6 个月后死于呼吸衰竭。Zhang 等[23] 还报道了一例患者在手术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,随访期间临床症状得到改善。这些病例表明,对于伴有BO的CD患者,术后辅助治疗非常重要,以尽量阻止BO的进展。
单中心 CD 患者通常选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,这种手术的 5 年生存率超过 90%,且对长期生存基本没有影响 [4,8]。但当该病合并 BO 时,预后不佳,常需要在手术后进行辅助治疗。如果患者病情在手术后恶化,肺移植以及辅助治疗是更好的选择。有几份报告显示患者的病情在肺移植后有所改善 [21]。在本例中,患者在拒绝术后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接受了免疫抑制药物治疗。他已接受 11 个月的监测,健康状况良好。需要继续密切随访。MCD 通常需要全身治疗,但预后不良,有转化为淋巴瘤或浆细胞瘤的风险 [24]。目前,利妥昔单抗化疗是治疗 MCD 患者的首选方案[12],但由于毒性较大[25],长期疗效无法保证。
结论
BO是CD最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和死亡原因,早期发现、及时切除肿瘤和有效的辅助治疗可以阻止BO的进展。目前,CD伴有BO的治疗方法大多基于经验或以前的病例报告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积累临床病例
扫码免登录支付
本文章为付费文章,是否支付1元后完整阅读?

如果您已购买过该文章,[登录帐号]后即可查看

联系我们
地址: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港城路1号办公楼7882室
电话:86-15100618753
邮箱:wangjiedebaba@sina.com
网址:fa.kanxinxin.com

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