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性颅外脑膜瘤肺转移1例及文献复习
抽象的
脑膜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,多发生于颅内,很少发生于颅外,且良性脑膜瘤很少发生转移。
本文报道一例 55 岁中国男性患者,其原发性世界卫生组织 1 级脑膜瘤源自颞骨岩尖,并伴有肺转移。患者接受两次不完全原发肿瘤切除后接受放射治疗,目前病情稳定。
本病例报告重点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 1 级良性脑膜瘤发生肺转移的罕见案例,该病例源自颅外部位。本病例报告还阐明了放射治疗在治疗脑膜瘤患者中的重要作用。此外,本病例报告还回顾了相关文献,以期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。
介绍
脑膜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,占整体肿瘤的 36.4%。大多数脑膜瘤是良性的[世界卫生组织 (WHO) 1 级] [1]。脑膜瘤转移很少见,发生率不到 0.1% [2]。转移可通过脑脊液播散、血源性播散或淋巴传播发生,大多数转移性病例来自侵袭性 WHO 2 级或 3 级脑膜瘤。1 级脑膜瘤转移极为罕见。脑膜瘤主要发生在颅内,颅外脑膜瘤占病例的不到 2% [3]。在此,我们报告了一例罕见病例,患者患有位于颅外颞骨岩尖的 WHO 1 级脑膜瘤,并伴有肺转移性病变。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后出现肿瘤复发,再次手术切除,术后对残留病灶及瘤床区域进行放射治疗,后续定期随访提示原发病灶稳定,肺转移灶进展缓慢。
病例报告
患者为55岁男性,右耳听力下降2个月,伴有耳痛、耳漏、眩晕等症状。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味觉消失,舌部右侧麻木。2019年9月17日,头部增强磁共振成像(MRI)检查(图1)显示右侧岩骨及颈静脉孔区有一不规则强化病灶,大小约为19 × 35 × 26 mm,右内听道内呈线性强化。患者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病史,无相关家族病史。2019年9月27日,患者接受乳突切除术,切除颈静脉孔区肿块。肿瘤位于颈静脉孔区,侵犯中耳腔,与下颅神经粘连紧密,分离困难,有肿瘤组织残留,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增生,有轻至中度多形性,偶见有核分裂象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:CD34(-)、CD68(-)、S-100(-)、Vimentin(+)、EMA(+)、ER(-)、PR(部分+)、SSTR2a(部分+)、CK(+)、STAT6(-)、CD163(+)、Desmin(-)、GFAP(-)、Olig-2(-)、E-Cadherin(+)、INI-1(+)、Ki-67(部分阳性5~8%)、P53(少量弱阳性)、H3K27Me3(+)、Bcl-2(-)、EGFR(+)。诊断为脑膜上皮性脑膜瘤,WHO 1级。患者评估时发现肺部结节。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(CT)扫描显示右中叶外侧节段有一个结节,右胸膜下有多个微小结节,但未得到治疗。
图 1
磁共振成像显示右侧岩骨和颈静脉孔区域有斑块状、不均匀的增强
发病后8个月(2020年5月),患者再次出现右侧耳痛、耳漏,并有少量出血,耳闷、头晕。耳镜检查发现右侧外耳道有肿块。2020年5月增强头部MRI显示一个不规则的结节性病变,大小约为13 mm × 7 mm,沿着内耳道走行。病变在T2加权成像(T2WI)上呈等信号,增强后显示明显均匀强化,提示肿瘤复发(图2a)。肺结节大小和数量均增加(图2b)。活检病理结果为:肺结节由密集排列的椭圆形或短梭形肿瘤细胞组成,有轻度多形性。每十个高倍视野(HPF)可见三个有丝分裂图,并可见薄壁血管和胶原隔膜。免疫组化结果:AE1/AE3(+)、EMA(局部阳性)、Vimentin(+)、CD34(-)、Bcl-2(-)、Stat6(-)、CD99(部分阳性)、S-100(-)、SSTR2(-)、PR(-)、Desmin(-)、SMA(-)、CK19(-)、CK7(-)、P53(8%+)、Ki-67(15%+)。这些表现符合转移性脑膜瘤。
图 2
磁共振成像提示肿瘤复发,内耳道沿线结节阴影在增强后呈现均匀增强(a);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双肺有多个结节(b)
2020年5月18日,患者接受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切除。术中分离肿瘤组织至颈静脉球部时发生大量出血,导致分离停止并切除肿瘤组织。肿瘤被全切除。术后病理显示增生性纤维组织,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和片状。细胞呈椭圆形至短梭形,异形性轻微,未观察到明确的有丝分裂图。部分组织压缩变形明显。免疫组化结果:AE1/AE3(+)、EMA (局灶性阳性)、Vimentin (局灶性阳性)、SSTR2(-)、PR(-)、S-100(-) 和 Ki-67 (10%+)。结果导致脑膜瘤的诊断。程序性死亡1配体1(PD-L1)肿瘤比例评分(TPS)为1%。PD-L1综合阳性评分(CPS)为5。基因检测表明乳腺癌相关蛋白1(BAP1)存在突变,而TERT、CDKN2A或CDKN2B未检测到突变。
2020年7月13日至8月21日患者接受术后放疗,临床靶区(CTV)包括术后瘤床及残留肿瘤病灶,考虑摆位误差及其他系统误差,增加3 mm边缘形成计划靶区(PTV),如图3所示。患者接受6MV X射线照射,采用容积调强弧形治疗(VMAT)技术,PTV照射剂量为60 Gy,分30次。放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,未对肺转移病灶进行任何处理。
图 3
放射治疗计划
患者常规随访至2023年9月,颞骨岩部顶端脑膜瘤病变保持稳定(图4a),双肺结节缓慢增大(图4b),患者继续接受常规监测,未接受任何特殊干预。
图 4
磁共振成像显示颞骨岩部顶端稳定病变(a);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显示双侧肺内多个结节,且结节增大(b)
讨论
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性肿瘤,约占 36.4%,大多数为良性肿瘤 [1]。脑膜瘤起源于位于硬脑膜内表面的蛛网膜帽细胞,可发生在颅骨内或脊髓硬脑膜表面,偶尔出现在脑室或颅外器官中。脑膜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颅脑照射,而其他不太明确的因素包括性别、激素、吸烟、糖尿病、高血压和手机使用 [4]。
目前,世界卫生组织将 15 种亚型的脑膜瘤分为三级恶性肿瘤:1 级、2 级(非典型)和 3 级(间变性)。2004 年至 2010 年间,WHO 1、2 和 3 级脑膜瘤的比例分别为 94.6%、4.2% 和 1.2% [5]。其中,WHO 1 级脑膜瘤为良性,包括九种病理类型:脑膜上皮性、纤维性、移行性、砂粒状、血管瘤性、微囊性、分泌性、富含淋巴浆细胞和化生性脑膜瘤。WHO 2 级脑膜瘤为非典型性、脊索状或透明细胞性,WHO 3 级脑膜瘤为间变性 [6]。无论潜在的亚型如何,都应采用定义非典型性或间变性(即 2 级和 3 级)脑膜瘤的标准。在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,WHO 2级脑膜瘤的诊断标准为(满足任何一条标准即可诊断):(1)连续10个HPF内每个0.16 mm2有4-19个有丝分裂图,(2)明确的脑侵犯(不仅是血管周围播散或脑凹陷而没有软脑膜破口),(3)特定的形态亚型(脊索样或透明细胞),(4)至少满足以下中的三项:细胞增多、具有高N:C比的小细胞、明显的核仁、片状、自发性坏死灶。 WHO 3级脑膜瘤的诊断标准包括(满足任何一条即可诊断):(1)每10个HPF有20个或以上有丝分裂图,(2)明显的间变性特征(肉瘤性、癌性或黑色素样表现),(3)TERT启动子突变,(4)CDKN2A和/或CDKN2B纯合缺失[7]。WHO 2级和3级脑膜瘤具有一定的侵袭性,且易复发进展,5年复发率分别约为50%和90%,2级脑膜瘤10年总生存率为53%,3级脑膜瘤为0% [8]。
脑膜瘤主要发生在颅内,少数发生在颅外,占不到2%。症状主要与受累部位有关。其中,头皮是最常见的部位,发病率为40.4%,其次是耳朵和颞骨(26%),以及鼻腔(24%)。组织学上,大多数脑膜瘤为脑膜上皮型(77.4%),其次是非典型型(7.5%)、砂粒状(4.1%)和移行型(2.7%)。值得注意的是,几乎所有(95%)耳朵和颞骨的脑膜瘤都是脑膜上皮型[3]。在本病例中,脑膜瘤位于右侧岩尖和颈静脉孔,这是一个不常见的发病部位。病理证实为脑膜上皮脑膜瘤,与耳朵和颞骨区域常见的类型一致。
脑膜瘤很少发生转移,发生率不足0.1% [2]。大多数发生转移的病例被归类为WHO 2级或3级脑膜瘤,转移途径包括脑脊液播散、血源性播散或淋巴移行。1级脑膜瘤很少表现出转移,仅报道了少数个案。Daniel [9]记录了一例WHO 1级脑膜瘤患者发生同步肺转移的病例,而Asioli [10]报道了一例砂粒状脑膜瘤患者,该患者在切除颅内原发病灶12年后出现多发性肺转移。其他转移部位包括肝脏、淋巴结和骨骼,肾脏、甲状腺和肾上腺较少发生。 Delgado-Lopez [11] 报道了一例颅内手术 8 年后发生骨转移的移行性脑膜瘤病例,Cerda-Nicolas [12] 报道了一例纤维脑膜瘤,其多发转移至肺、肝、脾和肾。上述病例都是良性脑膜瘤转移的例子,这种情况很少见。本文讨论了一例 WHO 1 级脑膜瘤肺转移病例,这种情况也相当罕见。在本例中,良性脑膜瘤表现出恶性行为。我们分析了患者的病理结果和基因测序,发现了几个不良的预后因素。Ki-67 标记指数(表明增殖细胞并与神经肿瘤复发风险相关)在患者不同取样组织中分别为 10% 和 15%。Miriamet 等人进行的研究。研究表明,Ki-67 每增加一个百分点,复发风险就会增加 12%。Ki-67 的临界阈值为 4%;Ki-67 水平低于 4% 的脑膜瘤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 4.8 年,而 Ki-67 水平较高的脑膜瘤患者的复发时间更短,为 0.60-0.75 年 [13]。BAP1 突变的存在表明,乳腺癌相关蛋白 1(一种肿瘤抑制基因)通过广泛的基因组畸变(包括跨越整个外显子或更大基因组区域的缺失)失活,并且通常与肿瘤转移和不良预后有关。BAP1 基因突变常见于透明细胞肾癌、肝癌和黑色素瘤。最近的研究还发现横纹肌样脑膜瘤和乳头状脑膜瘤患者存在 BAP1 突变。本文首次报道了良性脑膜瘤中BAP1基因突变的情况[14,15]。总之,患者存在BAP1突变和Ki-67水平升高